明朝开国后论功行赏,封六人为公爵——韩国公李善长、魏国公徐达、郑国公常茂、曹国公李文忠、宋国公冯胜、卫国公邓愈。
凡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,毫无疑问明朝六公爵最后只有徐达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余五个公爵不仅地位不及徐达,功劳不及徐达,关键还居功自傲不懂得明哲保身,所以朱元璋自然要将其处决不让公爵世袭。
魏国公徐达——善终:
徐达,为明代开国第一功臣,战功卓著,官至中书右丞相,爵魏国公,死后追赠中山王。
1353年,朱元璋回乡募兵,自建势力,这时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。之后,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,朱元璋发现徐达这人的才能远超常人,故而开始对他委以重任。
1355年,采石矶、太平府之战,徐达身先士卒,勇冠三军,擒元将陈也先,收服蕲人康茂才义军,一战成名。次年,徐达率军破蛮子海牙水师,克集庆(南京),为朱元璋打下了一个可以立足的根据地,也为后来朱元璋在南方建国打下根基。
1365年,徐达麾师攻取淮东,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,灭张士诚。1368年,徐达统兵北伐,会同常遇春,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上攻元朝,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这句有名的口号就是徐达北伐提出的。同年八月二日,徐达克元都大都,灭元朝。
元朝灭亡后,蒙古残军仍然在全国各地负隅顽抗,其中元朝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,坐守山西太原,成为刚刚建国的明朝的最大劲敌。不久,为解决这一心腹大患,朱元璋就命徐达率兵征讨,徐达不出数月,就将其平定,王保保被赶回上都。之后数年,徐达四处南征北战,替朱元璋扫平中原境内的元朝余孽。
1370年,徐达以功封魏国公,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、右柱国、太傅、中书右丞相、参军国事、岁禄五千石、赐世袭文券。
此后直至病逝,徐达多数时间都在北平镇守,或是防御蒙古的袭扰,或是率兵攻入北元境内。1384年,徐达后背长疽,起初还没什么大碍,可随着时间的逝去,加之徐达太过操劳,次年徐达的病情加重,不久即病逝。
徐达病逝后,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,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,追封中山王,位列开国“六王”之首,谥号“武宁”,赠三世皆王爵(曾祖、祖、父),并赐葬钟山之阴,御制神道碑文。
一、五公爵的消亡史
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根据排名分别是:韩国公李善长、魏国公徐达、曹国公李文忠、宋国公冯胜、卫国公邓愈、郑国公常茂,这六人当中除了排名第二的徐达之外,其余爵位都没有得到世袭(原本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制的)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我们分别来看一下。
1、韩国公李善长——赐死
李善长排名第一,官至中书左丞相,爵韩国公。足以见得其能力不凡,李善长这人也的确是有真本事,有勇有谋。朱元璋对其十分重视,将他比作汉朝开国的萧何,说他与萧何一样有能力,不过李善长确实也如萧何一样没有好下场。
1353年,朱元璋南下滁州途中,李善长前往投靠,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当地颇有名望,且在交谈的过程中,也觉得他智慧过人,朱元璋正愁身边缺少出谋划策的人,所以就对他以礼相待,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。
朱元璋在驻守和阳时,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,只留了少量兵力给李善长,让他留守和阳。这时,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就前来偷袭和阳,李善长见元军来袭,临危不乱,设下埋伏,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来偷袭的元军。
此后,朱元璋南征北战时,后方之事起草文书、征运粮草、招贤纳士、发放兵饷、征收赋税等等,皆交由李善长作主,且李善长做的也都很好,将吏顺从,居民安然,前线破竹,势力渐富。可以这么说,朱元璋能在实力不如张士城、陈友谅的情况下,一一将其击败,并最后开国,这绝对是离不开李善长的功绩的。
1370年,朱元璋在灭亡元朝后,在南京大封群臣,此时朱元璋就说:“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,但跟随我多年,供给军粮,功劳很大,应当晋封大国”,于是封李善长韩国公,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,年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,并授予铁券,免李善长二死,其子免一死。
位极人臣后,李善长的毛病也开始显露出来,他外表看起来宽厚温和,可是内心却爱嫉妒,待人苛刻,谁敢不听他,他就整谁,比如当时参议李饮冰、杨希圣,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,李善长就马上将其罪上奏朱元璋,黜免了他们两人。
李善长此举,让朱元璋是极度反感,朱元璋本就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,他岂能容忍李善长这般凌驾于他头上的这般举动,因此对他是越来越看不顺眼。好在,李善长还算是识时务,见朱元璋对他越来越反感,就索性在1371年以生病为由辞官归隐,这才逃过一劫。
他千错万错就错在引荐了同乡官员胡惟庸,并且后来胡惟庸官至丞相,一时权倾朝野,迷失自我,打算谋反篡位,最终被朱元璋发现将其诛杀。洪武十三年,朱元璋杀掉胡惟庸之后,没有立刻对李善长治罪,而是提醒他自己要注意。
结果朱元璋年龄渐长,疑心更重,对胡惟庸一案始终耿耿于怀,继续不断深究,只要相关人员一律斩首,很不幸,洪武十八年,就有人举报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当初参与胡惟庸谋反之事。
朱元璋看在李善长功劳巨大的份上,绕过了李存义父子一命,只是将其发配边疆。原本这样的恩惠,李善长应该及时去找朱元璋感激,但是李善长这个读书人就是足够清高,不想玩这些手段,高冷在那继续做自己的事情,完全不知道朱元璋对他已经相当不满。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李善长不懂明哲保身,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赦免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亲戚丁斌等人,继而惹怒朱元璋,之后丁斌又反咬李善长一口,说他有谋反之实。最终,朱元璋以李善长知情不报为由,下令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,并且削除爵位,再不能世袭给后人。。
2、曹国公李文忠——善终
李文忠,是朱元璋的亲外甥,他的母亲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亲二姐。因其与朱元璋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,所以李文忠深得朱元璋的信赖,19岁就以舍人的身份执掌朱元璋的亲军,之后更是时常以监军的身份遂将出征。
明朝建立后,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,战功显赫。1370年,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伐,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,克应昌,元昭宗北逃,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、宫女、诸王、将相官属数百人。
同年,朱元璋大封群臣,李文忠封曹国公,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,特进荣禄大夫、右柱国、大都督府左都督,年俸三千石,爵位世袭罔替。1379年,朱元璋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(最高军事机构)事务,兼主管国子监(最高学府)事务,位极人臣,显赫一时。
1384年,李文忠病逝,太祖亲自写文致祭,追封为岐阳王,谥号武靖,配享太庙,肖像挂功臣庙,位列第三。
但是李文忠有个儿子叫李景隆,能力很一般,后来爆发靖难之役,朱允炆叫李景隆去平叛朱棣,李景隆不仅屡战屡败,最终还索性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。
因为他的屡屡助攻,朱棣很是满意,对李景隆一开始还赏赐不少,只是后来多位大臣轮番弹劾李景隆,引起朱棣重视,经过调查发现李景隆确实有问题,就将其治罪,爵位削除,不再世袭。治罪原因十分有趣:
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,大不道;增枝多立庄田,蓄僮仆无虑千百,意叵测。
3、宋国公冯胜——赐死
冯胜,“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,冯胜居于第三”,
太祖春秋高,多猜忌。胜功最多,数以细故失帝意。蓝玉诛之月,召还京。逾二年,赐死,诸子皆不得嗣。—《明史》
在明朝开国元勋中,他的地位颇高,位居第三,仅次于徐达、李善长,官至右柱国,爵宋国公。
元末,朱元璋攻至妙山时,冯胜随兄长郢国公冯国用一同归附,受到重用。1359年,冯国用去世后,冯胜代兄任亲军都指挥使,典掌朱元璋亲军。1369年,冯胜率军渡过黄河,不出数月,即克庆阳,收陕西全境。1372年,三路征讨王保保,徐达、李文忠皆不能克敌,唯独冯胜斩获甚众。1387年,冯胜率军远征辽东,降伏纳哈出,肃清元辽东地区残余势力,同年因功封宋国公。
朱标死后,冯胜因与女婿朱橚(朱元璋子)过往甚密,且多次暗地往来,渐被朱元璋猜忌。朱元璋害怕他死后,冯胜会连同自己的儿子朱橚造皇太孙朱允炆的反,故而在1395年,下诏赐冯胜死罪,永绝后患。
其实这个死得有点冤,当时发生蓝玉案之后,朱元璋要见他,很明显自己去见朱元璋最终也是一死,不见还是一死,两者相比还不如在家多待一段时间。
4、卫国公邓愈——善终
邓愈,他成名很早,16岁就拥有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抗元部队,为人简重慎密,智勇兼备,严于治军,善抚降者,功著一时,官至右柱国,爵卫国公。
1355年,邓愈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,他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个带着部队投靠朱元璋的,故而他在朱元璋阵营中地位颇高。同年,邓愈就和常遇春一起,领兵自巢湖南下,先后克牛渚矶、太平府、溧阳、溧水、句容、芜湖等地。1357年,湖南“苗帅”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,当时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,可邓愈临危不乱 大开徽州城西门,布下疑兵之计。苗军见状,惧怕其会有埋伏,不敢入城。胡大海得到消息后,昼夜兼程赶回,与邓愈里应外合,协力拼杀,苗军大败而逃。
1370年,邓愈同徐达远征甘肃,斩首2000级,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,士兵8万多人,骆驼、马匹、辎重不计其数,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,河州以西皆归明朝。
1377年,邓愈在征讨吐蕃回师途中骤然离世。朱元璋闻讯大哭,缀朝三日,亲迎灵柩祭奠,并追封其为宁河王,谥号武顺,配享太庙。
邓愈去世,没有遭到朱元璋诛杀,他死后其子邓镇世袭爵位,后来还改成申国公,可惜胡惟庸的案件牵扯太多,最终李善长受到牵连,作为李善长的外孙,邓镇难免受到牵连,一起被处决了,并且削除爵位,不得世袭。
5、郑国公常茂——剥夺职务,只留爵位,善终
常茂,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战功,之所以能与徐达、李善长等功劳卓著的元勋并列,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父亲,那就是常遇春,故而才有了郑国公这么一个显赫的爵位。
常遇春,朱元璋的得力猛将,勇猛善战。采石矶之战,面对元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,常遇春勇猛无敌,身先士卒,乘一小船冒着箭雨冲入敌阵,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,助朱元璋败元军。1360年,池州一战,常遇春率精兵万人大破陈友谅军,斩首万余。
本来若是常遇春能活到朱元璋大封群臣时,他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徐达、李善长,然而常遇春却是福气太薄,1369年在朱元璋大封群臣的前一年,常遇春在北伐中原的路上,暴卒于军中,年近40岁。他死后,朱元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、太保、中书右丞相,追封开平王,谥号忠武,配享太庙。
常遇春死后,其长子常茂荫父功,继承郑国公爵位。或许是缺乏父亲的管教,常茂这人颇为骄横跋扈,在军营多不服管教,朱元璋派他与冯胜去作战,他再三推辞,此后朱元璋虽剥夺他一切职务,只留爵位,发配至龙州。就这样,常茂一直在龙州居住,直至1391年因病去世。后来让其弟弟常升担任开国公,结果不幸又受到蓝玉一案的牵连,最终被削除爵位,不再世袭。
综合来看,五位公爵中,除了李文忠家是到了朱棣时期才被削除爵位,其余几个要么就是受到胡惟庸案牵连,要么就是受到蓝玉案牵连,实在有些悲哀,但是从中可以看出,朱元璋要是想杀你,削除你爵位,总可以找出一万种理由,关键看朱元璋想不想杀。
二、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世袭
徐达,按照正史来看的话,他既没有受到胡惟庸案件的牵连,也没有受到蓝玉案件的牵连,最终因病去世,追封为中山王,其子徐辉祖袭爵。也可以说是得到善终,在朱元璋时代的开国功臣中,徐达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,徐达死后,魏国公一直世袭了十代,分别是徐辉祖、徐钦、徐显宗、徐承宗、徐俌、徐鹏举、徐邦瑞、徐维志、徐弘基、徐文爵。
明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,徐达家总共加上徐达是十一个魏国公,当然中间还是曾出过一些意外,这个意外就是靖难之役,靖难之役时,徐家与朱棣牵扯颇多,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王妃,四子徐增寿也支持姐夫,从南京城内向朱棣传递消息,后被朱允炆发现,在朱棣进入南京城内前夕,朱允炆召徐增寿对质,徐增寿无话可说,被朱允炆当场杀害。二代魏国公徐辉祖支持朱允炆而不支持朱棣,后来朱棣登基就要把他杀掉,幸亏大臣建议朱棣不要给后人留下杀功臣的诟病,朱棣才饶他一命,只是削除爵位。
这是很危险的,要是后来朱棣不再重新让他儿子世袭爵位,魏国公就消失了,幸亏朱棣后来觉得徐达开国之功太大,不能让其子孙断代,朱棣以“中山王不可无后”为名,令徐辉祖长子徐钦袭爵魏国公,才得以延续。
当然,不支持朱棣的人受到惩罚,支持朱棣的人也受到奖励,其中徐达的儿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就坚决支持朱棣,后来朱棣登基封他为定国公,并且爵位世袭了九代,分别是徐景昌、徐显忠、徐永宁、徐光祚、徐延德、徐文璧、徐希、徐允祯。
于是徐家魏国公、定国公两个国公世袭罔替,一直传承到明末,与朱家王朝同生同死。
可以说,徐达后代受到朱家的蒙荫还是十分明显,为何徐达后代能得到这样好的结局呢?
三、为何徐达爵位能世袭
其实我们都不用说徐达攻克陈友谅、张士诚等的军功,我们就单纯分析一下徐达与朱元璋两个人的关系就足以说明问题,因为其余五位国公都有很多功劳,但是与朱元璋关系就是不如徐达,所谓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,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对徐达下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个。
1、朱元璋与徐达交情最深
至正十三年,年仅22岁的徐达就已经加入到朱元璋的队伍,那时朱元璋还跟着郭子兴一起作战,可以说徐达是最先加入朱元璋队伍的人,再加上两人是同乡(安徽凤阳),更是显得亲切些许。
徐达在朱元璋军中表现十分优秀,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(其实当时朱元璋也还只是一个小领导),两人一起继续发展军队。
至正十五年,徐达与朱元璋一起攻打和州(今安徽和县),结果郭子兴抓了军队领导孙德崖,导致孙德崖军队生气把朱元璋也抓走,一时间气氛变得尴尬而危险。正在万分危急之时,徐达跟孙德崖军提出用自己去换朱元璋,对方觉得两人分量差不多就同意这个建议。
可以说这次徐达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命,因为徐达勇猛彪悍,在敌军中最终还能杀将出来,而朱元璋留在那里,就是被人宰割的命运。因为这件事,朱元璋对徐达的友谊与兄弟情更加深。
后来朱元璋没有对徐达下手,这个是主要原因,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徐达曾经救过朱元璋,要是朱元璋将徐达处决,那不是落得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,与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2、徐达是最大合伙人
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公司组成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一下,徐达在朱元璋建立军队初期,就已经与朱元璋一起生死与共,就相当于今天公司刚成立,有人投资与你一起创业,这样的合伙人股份至少有30%以上(两人分股份的情况下),也就是说公司虽然法人是初创那个人,但是股东组成之中,后来加入者也是占据很大分量的。
既然拥有这么多的股份,一旦公司上市(朱元璋登基),徐达的身价就会飙升,随之而来的爵位算是一种奖赏,但是爵位与官职就类似于职称与行政职能,如果朱元璋做总经理,徐达应该是个副总经理,或者朱元璋做董事长退居幕后,徐达做总经理继续带领发展。
在这样的组成下,不管什么大事情,都是需要大家一起商量签字表决才行,朱元璋也没有权利对徐达进行一票否决(杀掉),当然,考虑到朱元璋是皇帝,与公司有所不同,但是他考虑的思想与现在没有太大区别,毕竟从古至今,人性的变化不大,都是利己主义者,但是又害怕别人的流言蜚语与指责。
所以朱元璋肯定不可能随便将这个最大股东剔除,那样会引起公司内部的动乱,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,包括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之所以让徐达家人世袭爵位,也是一样的道理,就相当于公司是两家人一起开的,朱元璋家占据大头,徐达家占据小头,不管以后怎么发展,都不能一家独吞,要不然别人就会说你忘恩负义之类的闲话。
古代帝王其实对后人的评价很在乎,所以在位时肯定不愿意顶着这样的骂名来随便处决徐达家人。
结语
很多时候,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,选择对了,对自己一生的前途都有好处,当然除了选择之外,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明哲保身的思想,才是走到最后的最佳方式,毕竟人生路漫漫,需要注意的东西还很多。